简要内容: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用来描述社会转型的用词,如今倒成了中国工业地产市场的真实写照。
对于工业用地的整治,实际上比人们想象得更早。据2003年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出示的一组数据显示,当时全国各地各类开发区有3837个,但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个、省级批准的也不过1019家。也就是说,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比例,有将近7成的开发区并不属于国家规划范围内。
此外,还有一组数字同样触目惊心。据2003年的相关统计,10个省市共计458.1万亩园区实际用地中,未经依法批准的用地达到了314.6万亩,占68.7%。在当年的7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而这次整顿行为,已是自1992年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性清理措施。
低价出让,屡治屡乱
最新关于规范工业用地市场的行政律令,便是去年开始强调的“工业用地必须实行招拍挂”。这么多年来,工业用地市场一直是在发展中规范,但总是处于“剪不断、理不清”的状态中。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建立开发区有利于打造招商引资的平台,从而为当地政府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这种“诱惑”之下,往往有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甚至以极低价格出让工业用地来作为引资手段。
2006年国务院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为了招商引资,2003年至2005年6月,87个开发区中有60个开发区,实行低价出让土地7800多万平方米,少收出让金55个亿。“一些地方在国务院禁止低价出让土地的情况下,还采取先根据国家规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再返还土地出让金或者给予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变相低价出让土地。”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周建春告诉记者。
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工业用地的闲置浪费相当严重。
据国家相关部门对土地市场供应的数据分析,2005年,中国工矿业仓储用地供应量为7.8万多公顷,占土地供应总量的43%,2006年供应量达到9.3万多公顷,比例上升至45%。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将近一半的比重,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少见的。
周建春介绍说,2001年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以发展开发区为特征的圈地用地,占用大量耕地之后主要用于工业开发,或者借工业开发为名搞房地产。根据国务院在2004年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中得到的相关数据,在2004年160个开发程度较好的开发区中,只有1/3的土地用于工业开发。
而这一次的暴风雨,来得分外猛烈。
从大背景来说,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31号文件,便针对耕地保有量提出了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制度,而2020年全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许突破的严格保护措施,已开始对工业用地市场的“作乱”源头进行了有效控制。工业土地供应比重较高的现状,也将通过适当压缩工业用地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此外,除了行政执行之外,市场行为也有了明确规定,禁止低价出让工业用地被再次强调,去年年底公布的工业用地最低标准成为“过硬”的衡量数据,而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方式,则为土地出让增加了透明度。
在“中国工业地产高层峰会2007”上,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周建春表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松懈,而且将会日趋严厉。与住宅市场不同,工业地产市场由于主要涉及企业层面,因此,其调控性并不那么“显性”。但是,面对中国工业地产市场的现状,“可能下一个‘热点’就要到工业地产了。”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形容,如今的中国工业地产市场已是“深秋”时期。
调控加力,外资纷至
“应该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令,主旨是需要市场在稳定中发展,并不是限制发展的表现。”美国普洛斯公司投资管理部副总裁赵明琪向记者表示。这家来自于美国的工业类REIT,自2003年进入中国之后,迅速发展成为美国同类基金中在华投资额最大的一家。
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对于外资投资者而言,确实与过去不同了,当初为了增加GDP而吸引外资的优惠环境,如今已演变为平等竞争平台。“中国工业地产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工业土地招拍挂、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轨等相关政策的调整,外资在参与竞争过程中的优势正在消失。”一位美国工业地产投资商如此评价。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会阻碍工业地产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便是市场透明度不高。因此,调控政策的出台,反而对市场的长期发展有好处,会使得游戏规则更为透明化,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倒是个利好条件。”仲量联行工业地产部上海区董事单维其对前景依然乐观。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些极具经验的国际工业地产发展商来说,原本被部分当地政府作为吸引点的低地价,并不能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是否需要投资的首要因素。
“这些低廉土地甚至零地价土地出让的区域,不会成为我们的投资市场。”赵明琪坦率承认。她对此的解释是,工业地产是个需要长期投资的行业,无法形成真正市场需求的区域,即使土地成本再低,也不可能实现企业的良好回报。“港口城市、制造基地等具备较大覆盖力的地区,会成为首选。随着市场发展趋势渐渐转移到其他二、三线城市,投资范围也会随之转移。”
“对于外资来说,是否要投资,并不是受土地成本影响的,而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市场需求来决定。”仲量联行单维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在中国的工业地产市场中,根据土地供给方式的不同、针对客户的不同,以及物业管理形态方面的区别,可分为生产制造、物流以及商务园区等三部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决定了生产制造是重点关注目标。而随着全球制造业对中国市场的日益注重,连接着投资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产业供应链逐渐成型,中国市场便成为全球化策略中不可缺乏的必要布局。
“随着市场规模化、成熟化发展,再加上产业链规范环境的日趋完善,中国工业地产市场蕴涵的巨大空间,成为外资的关注点。”花旗集团房地产投资部副总裁彭熙说道。
在仲量联行最新发布的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报告中,外资对于工业地产“热区”的投资兴趣,正随着当地租金的增长而上升。据悉,第一季度上海地区的物流园区租金,环比增幅达到11%;制造业厂房租金较上季度上涨了5.1%;而商务园区更是受到写字楼市场扩容需求影响,整体租金呈现明显增长。“中国工业地产的投资市场开始形成。”一位美资工业地产企业负责人认为。
2005年11月,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丰树集团以1.2亿元价格收购了上海浦东新区一项目。去年年初,已在中国市场潜伏数年的美国工业地产开发商AMB终于决定出手,以1330万美元代价收购了上海一幅17474平方米的工业地产项目及邻近一块待开发用地。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AMB亚洲区发展副总裁Oliver Treneman公开表示,该企业在中国未来5年内的工业地产投资将达5亿美元。而今年伊始,日本新熙地集团锁定了位于上海外高桥( 14.08,0.74,5.55%)的一物流地产项目,这也是该企业在中国的首次投资。
在此之前,美国普洛斯公司早已在北京、上海、宁波和杭州等18个中国内地城市展开布局,未来还计划投资2.46亿美元,在部分二线城市兴建物流配送中心;公司高层甚至表示,5到10年内会将在华资产提高到占公司全球资产组合10%的目标。
普洛斯投资管理部副总裁赵明琪认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实行,会使得中国市场未来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越来越透明,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我们不会因为土地价格比较低才进行投资,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才可以生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