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厂房网创办十二年感恩回馈,与您携手并进,共创辉煌!客服热线:15620767917
用户名: 密码:
信息搜索:
地产资讯
简要内容:6月16日,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成立,曲道奎主持了成立会议,并陪同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开展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当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视察辽宁,曲道奎陪同张高丽察看新松机器人数字化生产车间。   在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看来,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当前国内最火热的产业之一,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机器人概念火热的背后却难掩高端产业低端化、核心零部件瓶颈以及机器人企业散乱小三大“痛点”。   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研究院院长徐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机器人企业多为近五年成立,企业规模较小,多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整机研发能力不足。企业数量多,行业分散,也容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痛点”1:到底是机器人还是机器?   今年3月,谷歌机器人AlphaGo战胜世界顶级围棋棋手李世石,再次让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风靡全球。然而,从机器到机器人,一字之差的背后隐藏着大量技术难关。   徐方认为,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应该包括视觉感知、认知,轻量化的本体以及新兴材料的应用,可以适应人机协作场合。另外,在人机交互方面需要有更多自然的交互手段,而不是现在的示教方式。   然而从机器到机器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实际上都还有不小的距离。罗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工厂的机器手臂、物流机器人等还只能算作是自动化机器,最多只能算是机器人1.0。真正的机器人应该是机器加上人工智能,并融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够自我感知、学习、决策,我将之称为机器人2.0。”   罗军认为,中国机器人不仅面临1.0时代的巨大差距无法缩小,又面临2.0时代的巨大鸿沟无法跨越。   今年4月26日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将率先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等十大标志性产品。   以手术机器人为例,罗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目前全球微创医疗手术机器人基本被美国达芬奇机器人垄断。   “达芬奇机器人被誉为‘高级的腹腔镜系统’,能让外科医生坐镇立体声控制台通过患者床边的机器手臂实现对内窥镜手术器械的远程控制。从临床经验来看,利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前列腺手术,可更加精准地解剖和操作,能减少人出血和创伤。”罗军说。   而在国内,手术机器人基本还处于研发阶段。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新松机器人还参股辽宁何氏眼科医院。新松机器人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参股医院体现了新松在未来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新松目前主要做的是医疗康复、残疾人辅助方面的机器人,尚未研发用于手术的机器人。”   与国外已经具备初级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相比,我国机器人尚难以匹敌,甚至与国外成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我国的机器人依然有不小差距。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是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此外,近年来,在各类演艺舞台、展会上也不乏机器人的身影。机器人唱歌、跳舞、甚至与人对话,总能引来不少围观。罗军不禁感叹:“这些看似高端的机器人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更谈不上人工智能。本来应该是高端的装备,但是现在却被用来唱歌跳舞,机器人被当作玩具。”   “痛点”2: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   除了高端产品缺乏,我国机器人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仍未改变。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这也是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瓶颈。   上述白皮书数据显示,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   以伺服电机为例,实际上国内也是能够生产的,但是徐方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机器人用的伺服电机和其他设备的伺服电机也有所不同,机器人上需要高速、高精度、高可靠的伺服电机,目前国产的伺服电机只能满足焊接机器人的要求。”   另外,减速器作为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中间装置,用来精确控制机器人动作,传输更大的力矩,对机器人的精度影响很大。“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的情况类似。与通用减速器相比,机器人关节减速器要求具有传动链短、体积小、功率大、质量轻和易于控制等特点。”徐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据他介绍,现在机器人上使用的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属于高端的减速器,虽然国内也有厂家生产,但是规模很小,目前RV减速器仍然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公司垄断,日本的哈默纳科则在谐波减速器上占绝对优势。   此前,有行业人士透露,一台精密减速器四大国际巨头采购价为3万元-5万元,卖给国内关系好的客户约7万元,关系一般的普通客户约12万元,内资企业采购精密减速机的成本比国际巨头贵一倍还多,可见其间的利润差别有多大。   上述白皮书显示,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口,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比之于外企,国内企业要以高出近4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驱动器。   罗军说:“谷歌、IBM、微软等美国企业正在开辟机器人一个新时代,而且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而我国目前还处在谋求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领域的自主化。”   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尚未取得有效进展,高端产品缺乏,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6月16日,在沈阳举行的机器人TOP10峰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 “痛点”3:机器人产业已现投资过剩   尽管目前国内机器人行业短板明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机器人行业青睐。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过去两年,建成和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40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此前表示,过去两年里,各地出台的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有77项之多。   在4月26日举行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也介绍,初步统计,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   在行业火热表象背后,部分业内人士也对这种“大干快上”的局面表达了忧虑。辛国斌在6月16日的机器人TOP10峰会上直言:“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投资过剩的隐忧。”   罗军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机器人企业有800多家,机器人园区超过40个。但是在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面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国内也就100家企业左右,而且这100家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然主要依赖进口。”   纳恩博科技公司总裁王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数量太多并不一定是好事。大量机器人企业一看到焊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卖得好,就一哄而上都来做这些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   王野同时称,这些企业不仅自身缺乏竞争力,还会造成低端重复建设甚至产能过剩。”   在这场机器人产业“竞赛”中,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为企业入局添足了“马力”。这些政策有的根据企业销量给予补贴,有的则针对“机器代人”项目。   例如,杭州明确,对符合一定“机器代人”条件的单个项目资助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烟台出台的政策规定,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100万元。   然而,政府补贴在吸引大量企业入局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机器人生产企业靠补贴“过日子”,无心在技术上钻研,甚至顶着机器人概念套取地方政府补贴。   “最近还有几家企业来找我,他们没工厂、没有设备、没有产品,最关键的是还没有钱,却要做机器人。我问他们怎么做?他们直言,可以根据我们的要求做加工服务,我们给他订单,他们拿着订单再去找政府扶持。”罗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对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地的机器人企业的走访中,罗军还发现,高端领域国内企业进不去,而低端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已到了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的地步。“之所以企业没有盈利也敢去拿订单,一是因为能拿政府的补贴,二是盯住企业后期的维护市场。”罗军说。   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热情布局机器人产业的时候,甚至连一位部委高层人士也发出警示:“企业千万不要被地方政府‘忽悠’,企业也不要‘忽悠’地方政府。”   我国工业机器人区域分布情况   中西部   产业聚集: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芜湖机器人产业园   代表企业: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北京华巍(重庆)分公司、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等   研究机构:重庆中科院特点:科技资源不足   珠三角   产业聚集:广州机器人产业园   代表企业:固高科技(深圳)、深圳新松、广州数控、广州万世德、东莞易步等   研究机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特点:市场应用空间大,控制系统占优势   环渤海   产业聚集:哈尔滨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沈阳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   代表企业:沈阳新松、哈工大集团、北京华巍中兴、唐山开元、大连贤科等   研究机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国家机械局北京自动化所   特点:科研实力强,产品以AGV、焊接机器人等为主   长三角   产业聚集: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昆山机器人产业基地、常州武进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   代表企业:上海沃迪、昆山华恒焊接、南京埃斯顿、浙江万丰科技、上海机电一体工程有限公司等   研究机构: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   特点:外资、合资企业多,系统集成商发达,市场优势明显   现状咋变   国内机器人企业有800多家,机器人园区超过40个。但是在这800多家企业里面,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将近70%~80%是在代理别人的产品,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仅100家左右。如何做到名副其实,不少企业要在改变上“做功课”。   难题咋破   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被视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主要供应商是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和住友公司等;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美。国内企业在技术突破上,面临不小压力。  
简要内容: 产业园区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区域体,具有复杂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是相关企业的区域聚集体,表现出一定的宏观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运营方式多为政府投资或规划,开发企业管理运营,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微观性。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已经迎来了产业园区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随着当前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各种规划定位、资本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了产业园区的痛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园区产业定位创新欠缺导致产业园区缺乏差异性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园区在规划阶段没有充分综合考虑周边区域的优势,既没有有效利用区域优势、也没有与其它区域的定位形成差异化,导致区域经济模式发展趋同,企业生产竞争日益激烈,产品价格不断降低,企业利润不断缩减,产品技术含量低、差异化程度低,依靠降低价格等方式的恶性竞争现象增多,导致园区企业相互挤压彼此的生存发展空间,园区内企业无法形成同一产业链内的生态合作,使得整个产业园区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园区内优质企业投资和资本逐渐外流,园区发展陷入停滞。     产业园区融资模式创新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资本是推动企业创新所必需的根本力量,很多园区创新活动缺乏金融资本的强力支撑,导致园区基础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推动创新的效应,无法吸引最急需的创新人才进入园区企业工作,无法构建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紧密网络,也无法使得企业创新文化、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变成技术进步的现实生产力。   园区管理体制创新不够导致园区创新活力匮乏   我国园区大多采取管委会和企业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二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有效降低协调成本。但这种体制混淆了政府、企业二者的职责和功能,其运行也导致管委会管理权力过分集中,从而使管委会精力分散,行政管理效率下降,园区总公司的经营缺少活力,形同虚设。       那么我们如何对治这些痛点呢?针对以上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创新园区、企业定位规划机制,真正确立产业园区在区域中的独特优势   在产业园区规划和转型阶段,综合考虑、深入分析区域内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内在独特性和外在的借力优势,以“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思路,逐步建立区域产业集群,激发出区域更大的能量。 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逐步在园区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创新等体系及有效运行机制,通过增强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有效运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人才要素,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这样,在市场不断发展中,仍然保持园区内企业也保持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园区的持续发展。   创新园区融资机制,促进园区和城区良性互动   在加大财政对园区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采取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方式,广泛吸引民间投资者、企业、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科研院所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产资源运作;促进城镇周边的园区完善功能,向产城一体方向发展。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使园区管理规范化、清晰化   确认园区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使其具有独立的行政执法资格,使管委会对园区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园区的组织管理体系,主要管理职能、权限以及发展的政策,从而确保园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权威性以及园区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简要内容: 当前,各地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统称为工业园区)可谓是“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但节约集约用地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从规划上来说,有的用地布局较为松散,造成用地不连片,难于引进大的项目;从供应上来说,前期开发土地出让的速度很快,中后期土地保障能力在飞速发展进程中受限;从产业用地结构上来说,第二、三产业比例失调;从空间格局上来说,建成区、在建区、未建设区由于开发时序、自然条件、历史沿革、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和综合作用,打破了用地的空间连接性;从开发程度上来说,有的“开而不发”,有的“开而慢发”,有的“开而低发”;从发展动能上来说,新常态下用地政策日益趋紧,企业用地用工生产成本增加,建设投资动能不足。因此,要重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的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力求多措并举,务求解决实际问题。   一、科学修订规划方案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指导行动的目标与方向。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科学化,离不开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相关规划作指导。在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既要考虑其特殊性、现时性,又要达到科学性和预见性的要求,从而达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功能分区要及时调整,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探索“多规合一”,减少各部门在用地政策上存在的差异量,要提前沟通交通、水利、能源等用地大户,科学规划精确计算,从源头控制用地规模量增加。同时要引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定期开展土地利用水平评估工作,寻找问题研究对策,为后续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情况,为今后扩区发展的升级审核、动态监测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适时调适用地结构比例   工业园区要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重新进行地块划分,确定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与规模,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工业与农业、生产与生活土地的调整和组合。并力求土地规划与空间规划联动互补。要大力整理农村农业用地。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尽可能多腾出空地来。要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实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实施区域农民集中居住,拆除影响区域发展的农村居民点。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节约集约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推进城乡统筹规划的同时能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彻底解决历史长期积淀的农村宅基地一户多宅、违法建设等问题。   三、清查处理闲置土地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特别是工业园区可供量紧缺,价值昂贵,坚决不能让一寸土地闲置浪费。要改变入驻企业在土地利用上自行其是、开发时序与地带相互错位,占地不用与无地可用并存的状况。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区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缴费情况、闲置状况与原因等进行全面的摸底清查,再在清查的基础上对闲置的土地进行性质的分类认定。最后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在当前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应实行多渠道收回闲置土地、严格动态管理土地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建立储备利用机制   一方面要盘活和科学利用现有的空地,另一方面要重视闲置土地以及低效利用土地的回收利用工作。建立完善土地的二级市场和土地储备机制,对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减少投资强度、建设容积率低的项目用地,以及超过建设时限未动工的项目用地,工业园区应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收回,并进行二次出让。对于其它要求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地块,工业园区可进场收购,用于下一轮开发用地。这种土地储备制度将为开发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积极帮助。   五、严格土地出让标准   将工业用地开发准入标准进行提升,严格执行国家《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限制性产业项目要严格控制用地,对禁止性产业项目要停止供地。严格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审查时,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坚持项目供地量与项目投资额、产出效益等指标挂钩。同时,坚持对项目用地实行供地量与建筑密度、容积率挂钩,在规划设计上明确项目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的下限,防止多占少用,浪费土地资源。   六、灵活土地供应方式   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土地的出让方式,对生产经营性项目一律采取有偿出让方式供给土地。对原先通过划拔方式取得用地的企业,应逐步通过增补地价或土地年租制的方式,使其用地逐步走上有偿使用的正规轨道。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租赁等供应制度。实践表明,工业用地年租制在工业用地的优化配置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租赁方式拥有更大的灵活性,相对于土地固定上线年限出让而言,能便于及时地将夕阳产业淘汰,以空出土地引进朝阳产业,从而达到集约利用和科学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采取“政企合作”建设模式,即工业园区根据投资商提出建筑要求,设计、施工厂房及附属实施。此种方式虽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但能较好地避免厂房和土地闲置。   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规模大、高产出、高技术、低能耗、无污染的项目建设用地。对低科技含量项目或污染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并要逐步清理以往进园的“两高一低”项目。要注意物流、堆场、驾校、半露天市场等占(用)地面广、量大(如摊大饼式)项目的控制与整合,努力向现代化、立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还要大力整治工业园区内的违法建设用地,进一步规范用地秩序,以促进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和健康发展。   八、深化“三旧改造”   “三旧改造”必须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纳入“三旧改造”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科学制订改造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公开出让融资实施改造、滚动开发实施改造、人居环境整治促进改造”等实施方式,形成政府主导改造和土地法定权属人自行改造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三旧改造”向纵深发展。   给予“三旧改造”更多的政策激励措施。工业用地在符合城乡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可出台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等优惠政策。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三旧改造”,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金开展“三旧改造”。政府组织实施的“三旧改造”项目,在拆迁阶段可通过招标方式引入企业承担拆迁工作,拆迁费用和合理利润可以作为征地拆迁补偿成本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支付;也可在确定开发建设的前提下,由政府将拆迁及拟改造土地的使用权一并通过公开交易方式确定土地使用权人。   九、落实“耕保制度”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至少带来二大利好:一是能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通过村庄搬迁,旧村址全部复垦为有效耕地,并建成规模优质良田,这对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的我市来说,是保护耕地红线的一项重要举措。二是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相对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状况,实行农村土地整理,可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建集中安置小区,可节约大量的建设用地。   要严格划定“三条红线”。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深入谋划,科学布局,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建设红线、城市拓展边界红线,坚决防止城市新区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同时要认真做好各类论证工作,科学归并零散基本农田,使之集中连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又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准确把握各类设施农用地内涵,做好设施农用地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坚决减少非粮生产,防止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不得随意调整,除了法律规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移办的,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城市建设要跳出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实现组团式、串联式发展,不得侵占基本农田搞新区,也不得以各种园区开发经营为名,来非法圈地占用基本农田。坚决杜绝打着设施农业的幌子,变相建休闲娱乐度假设施等等,搞耕地的非农业化。
简要内容:    我国第一部关注新三板市场发展的蓝皮书《中国新三板市场发展报告(2016)》8月10日在京发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上,专家表示,新三板市场自2013年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尽管目前规模较大,但制度建设和交易、监管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企业挂牌新三板,既要宽进,也要加强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维护新三板市场秩序,维持市场理性发展。    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刘坤指出,新三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肩负着助力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的历史使命。2013年底新三板市场试点范围扩容至全国以来,短短两年7个月时间,新三板挂牌公司从扩容之初的356家迅猛增加至目前的8000余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三板市场成长为我国最大的基础性证券市场。因此,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三板市场而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调查研究前期发展中的经验和不足,及时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新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执行站长王力告诉记者,报告的编制和发布,符合国家鼓励双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前提。在新三板市场中,不乏明星企业,他们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新三板市场的逐步完善,它将成为我国逐步完善的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看到,它顺应了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报告》预测,2016年底,新三板挂牌公司的数量应该会突破10000家,未来三年内甚至会突破20000家。     四大问题亟待解决     新三板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对接资本市场的可行途径,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全新的制度体系建设触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次改革内容,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报告》聚焦新三板市场,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及沿革、制度建设、功能建设、生态系统发展情况;客观分析了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优势、机遇与前景;系统评价了新三板市场挂牌公司的发展特点、行业地域分布及存在的问题;考察了新三板市场作为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功能实现情况和相应的股权投资市场情况;探讨了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困境,比较分析了协议转让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的适应性;审视了新三板市场的监管与处罚情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报告》还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受众群体关注范围差异的角度出发,《报告》全书正文分为总报告、挂牌企业篇、市场运营篇、市场监管篇四个部分。    刘坤指出,新三板的真正建设历程不长,属于一个新成长起来的市场,在自身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级市场火热,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新三板上市公司虽远超沪深股市,但在挂牌的企业里,只有30%曾发生过交易。每天的交易企业数量甚至经常不超过200家,活跃的公司交易不到10%。其中,累计换手率不足1%的企业高达15%。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流动性困局之下,1220家计划定增的新三板公司中,最新股价已经跌破增发价的就有127家公司。    新三板二级市场冷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三板挂牌的圈钱效应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二是新三板面向的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企业自身发展远未成熟,其投资和估值变动非常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投资门槛过高,现行投资者适当性标准要求个人名下前一交易日证券类资产市值逾500万。    第二,“交易”特性突出,炒作气息浓烈。为未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对接股权投资基金服务是新三板市场设立的初衷,为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对接各层次风险投资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有利于降低投资基金的选择成本,这也激励着场外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创新创业企业。但是,当前频繁的股权交易转让并未支持挂牌公司实质性的发展,新三板市场炒作气息浓烈,对于投资者来讲,只不过是一个赚“钱”的虚拟场所。    做市制度在提高股票交易活跃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尤其是在新三板发展初期,挂牌公司数量较少,这些股票价格将会被抬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使得价格虚高。甚至,有些挂牌企业借市值管理的名义进行内幕交易,通过操纵股价上涨的方式来推高市值,这给现有的监管和交易制度带来挑战。另外,新三板不设涨跌停制度,这也助推了不少挂牌公司的股价暴涨暴跌。由于没有涨跌限制,有些公司的股票当日涨幅竟达到500%。    第三,挂牌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与同沪深交易所的定位有所不同,新三板市场主要是更多地为初创型、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需求。从挂牌条件看,新三板对盈利水平没有硬性要求,只要公司设立满两年,主营业务突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发展潜力可观,基本上可以向证券业协会提出挂牌申请。那么这些公司为了在新三板牌挂,本身存在通过包装的方式对其公司的发展现状、盈利能力、未来发展进行美化,信息不对称易吸引大量投资者陷入,这使得一些股票被扎堆抢购。    从目前统计数据看,我国每年至少将有 800-1000 家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审核简化,无需漫长排队,在挂牌企业中,既有湘财证券、联讯证券、九鼎投资及中科招商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中超电缆、大族激光、华谊兄弟等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以及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也有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甚至盈利模式和前景也并不明晰的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众多,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挂牌企业的融资冷热不均,有些企业被爆炒,吸引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而有些企业鲜有人问津,成交寥寥,甚至没有交易量。    第四,股权集中度高,信息披露不充分。从交易制度看,无论是集合竞价制度还是连续竞价交易,都能促成最大成交量的实现,但要达到这样效果的前提是挂牌企业的股权要相对较为分散,流动性强,且信息披露充分。另外,新三板企业转板到创业板,其股权分散程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从目前情况看,新三板股权集中度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企业不到170家,占比不足5%,将近有四成的公司股东人数不超过10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改制时间不满一年股份不能流通,由于一些企业改制比较晚,还有1056家新三板公司没有可流通股份。    此外,对于新三板来说,企业挂牌的门槛很低,企业规模也很小,其管理不规范是可想而知的,各种损害投资者利益事情的发生可能不可避免,在不熟悉企业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投资者很难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信息披露就尤为必要。但实际中,由于企业制度惯性,很多民营企业由家族管理模式直接改制挂牌新三板后,出于税收规避、产品竞争等方面的考虑,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很不规范。     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规范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报告》对新三板市场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企业挂牌的指导。新三板虽然挂牌的门槛条件相对较低,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在新三板挂牌。从新三板已挂牌企业的行业属性来看,制造业挂牌企业数量最多,占挂牌企业总数的53.5%,排名前三的行业挂牌企业数量占挂牌企业总数约五分之四的比例。在挂牌企业中,占总数2.05%(105家)的金融业,发行股份融资规模占总数的32.2%,排名前三的行业挂牌企业发行股票融资规模占总融资规模的76.78%。    新三板挂牌企业类型应属于适合致力于开拓战略新兴产业的风险型企业。这类公司前景一般被看好,市场关注度和预期也都高,这对企业的融资和后续经营改善等成长有很好的激励效应。    金融业挂牌新三板不仅偏离了新三板的初衷,对金融业的发展本身也有不好的误导作用。金融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本身具有很强的伸缩性,金融企业的融资规模、融资效应都与一般企业不同。而且,金融业挂牌新三板,有悖于新三板服务对象要求??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例如,齐鲁银行登录新三板,其市值非常大;九鼎和中科招商等PE机构挂牌新三板,多次发行股份融资。这些都不利于新三板的健康发展。    二是完善交易制度。新三板现行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的交易制度,满足不了新三板市场发展的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既要有市场规模,也要有非常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通过交易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和证券及资金的流通功能。协议转让和做市转让更适合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在中国个人投资者居多,且机构投资者不成熟的市场氛围中,现行交易制度不利于活跃市场交易。《报告》指出,活跃市场交易的首要改进就是推出竞价交易机制,完善新三板交易制度。随着选择做市企业数量增加,新三板推出竞价交易方式,预期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改善。    三是优化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随着新三板市场规模扩大,以及投资者在参与资本市场活动中自身对风险判断能力的提高,新三板市场应尽可能为投资主体创造参与的机会,各个层次的投资者通过投资分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成长的红利。新三板降低门槛,不仅使投资参与者增多,促使新三板活跃度增加,也可以培育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在一个供给充分的市场上,通过投资者的自主决策,实现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和服务功能。   《报告》认为,完善的交易机制和活跃的市场,必须有相对充足的金融工具满足市场融资和投资者的需求。所以,增加融资工具,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模式,拓宽企业融资选择机会,改善挂牌企业过度依赖PE/VC等机构的资本局面。    四是引导新三板市场规范交易。新三板市场自2013年才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尽管目前规模较大,但是新三板的制度建设和交易、监管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新三板还在起步阶段,在优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改善市场功能和运行质量。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挂牌企业的财务规范。一是防止业绩变脸。虽然新三板挂牌没有业绩要求,但是如果挂牌企业挂牌前后业绩差异太大,容易影响市场有序发展。二是要防止交易中的人为价格操纵。鉴于目前的协议转让模式存在较多的不可监控性,很容易出现人为操控价格转移利润或者规避税务监管。因此,对于企业挂牌新三板,既要宽进,也要加强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维护新三板市场秩序,维持市场理性发展。    五是规范信息披露。新三板信息披露改进方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披露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信息披露要以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信息披露要对不同层级实行差别化标准;应对新三板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和处罚。
简要内容:“化工园区在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物流信息传输一体化、公用工程环保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管理服务金融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建设发展理念引领下,化工园区显示出了集群化的发展优势,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今后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2016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对“十三五”化工园区建设提出了期望。    5月12日,为期两天的“2016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政府、化工园区管委会、国内外大型化工企业、危化品搬迁企业、工程设计与科研院所等7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国化工园区的规范建设与绿色发展、危化品企业的搬迁入园与如何实现传统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展开研讨。“2016中国化工园区20强”名单同期发布。    化工园区建设瞄准世界水准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台阶,成为石化化工企业建设和搬迁改造的主战场,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五年,化工园区更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瞄准世界水准,高起点建设;充分考虑资源可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安全环保预警系统,建设绿色化工园区;要加强智慧园区建设,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提升化工园区管理水平。    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对石化行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进行了剖析。李寿生指出,化工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促进了基地化、集约化发展。但随着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化工园区也出现了一些布局不合理、产业雷同、无序竞争等新的矛盾和问题。“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实施项目准入管理和评估制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大力推进责任关怀,努力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积极推进    在梳理“十三五”园区发展工作重点的同时,与会专家还就行业最为关注的化工园区承接危化品企业搬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自去年天津“8.12”事故以来,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提速进行。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搬迁改造涉及资金保障、人员安置、技术装备、土地置换等诸多难题,企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促进搬迁改造工作顺利实施,工信部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将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列入了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方向,并编制《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给予指导。园区在承接危化品企业搬迁工作过程中,应当首先提高自身水准,在产业链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安全水平、责任关怀机制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夯实基础,要特别注意规范化管理,为吸收和消化危化品迁入作好准备,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今年所做的全国性调研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502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47家,省级化工园区262家,地市级化工园区193家。502家化工园区2015年的工业总产值合计超过6.6万亿元,占到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不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56%。全国已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超大型园区8家;产值在500亿-1000亿的大型园区35家,二者的数量虽然仅占我国化工园区数量的8.6%,但工业总产值达到3.3万亿元,占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9.9%。中小型化工园区仍在我国占较大比重,大多数园区仍处于项目招商和建设阶段,提质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表示,危化品企业的搬迁大潮促就了化工园区与企业双方向转型升级。为了承接更多更优秀的危化品企业入园,进而打造出标杆型石化基地,化工园区在规划布局和执行落实方面都在完善和提升。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化工园区发展在概念上、规模上都取得了不小进步。特别是伴随着环保、安全政策方面的收紧和责任关怀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园区不再单纯地以规模数据来衡量自己,而是在吸引优秀企业入园的过程中,把自身安全环保措施、责任关怀体制等相关政策放在重要位置。     园区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2016中国化工园区20强”名单,包括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0家国内大型先进化工园区在列。      李寿生指出,化工园区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行业鼓励先进,树立典型,也是为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和定量管理提供依据。会议上评出的“2016中国化工园区20强”,是园区发展的突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化工园区的发展趋势。这20家化工园区在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物流信息传输一体化、公用工程环保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管理服务金融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建设发展理念引领下,化工园区显示出了集群化的发展优势,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今后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本届化工园区论坛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武汉市人民政府合作召开,包含“高端化学品”、“绿色化工园区”、“化工品交易与储运”三个分论坛,还特设“AICM:跨国化工企业在中国’十三五’中的机会和展望专题会议”、“第二届化工园区与跨国公司CEO圆桌会”等系列活动,从政策法规、产业发展、安全环保、企业服务、仓储物流等多角度对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的“十三五”发展方向进行了梳理分析。
简要内容:中德双方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由来已久,该领域合作有望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工业4.0”是在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的,已上升为德国国家级战略。仅从定义看,它是指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即继第一个自动纺织机、第一条流水线和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诞生之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给工业生产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不过,据称德国业界有300多种对于“工业4.0”的不同阐述,而这主要是因为“工业4.0”是一场正在实际进行的工业革命。   对工业4.0的普遍认识   业内人士指出,工业4.0更多是“进化(evolution)”而非“革命(revo鄄lution)”。一方面,工业4.0是很多类先进技术不断进步和相互融合的结果,目前还看不到类似蒸汽机那样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单个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比如,西门子公司1982年就开始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大众集团1995年就在研发设计环节使用3D打印技术,博世集团在“机器互联”方面也有超过15年的实践经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总体上是持续渐进式的而非跳跃式的。事实上,很多一线管理者认为,工业4.0可以被视作精益生产方式的延续。   要实现工业4.0,最关键因素是人,最难的地方也是人。博世集团提出,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最终目的是给员工及其管理者更好的决策支持辅助,效率提升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决策和行动。比如,对于那些原来依附于工程师的“暗默的知识”,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显性化”地记录、整理和积累并标准化推广应用,从而提升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但同时,实现工业4.0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也集中在人力资源方面,包括员工观念难以转变,知识更新速度太快,目前在岗的绝大多数员工缺少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早期经历,工作的内容、程序和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等。   工业4.0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工厂能够完全实现工业4.0的愿景。据了解,德国一些生产最具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工厂,比如博世集团生产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喷嘴的工厂,也只是在局部有一些工业4.0的应用。多数一线管理者认为,欧美国家要真正实现工业4.0,至少也需要15年时间。   工业4.0的应用进展,在不同行业中差别很大。目前来看,两类行业应用进展较快,一类是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精度要求高、交付时效性强等特点的行业,如工业元器件制造等;另一类是零部件数量多、生产组织复杂的行业,如汽车制造等。其余行业则相对较慢,比如医药制造行业长期以来更关注药物安全性而非成本控制,在生产制造环节多数连3.0都达不到。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工业4.0”至少发出了这样一些革命性讯号:首先,工业生产的出发点将发生变化。通过规模效应以及员工生产率来降低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未来工业制胜的秘诀在于如何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尽量缩短产品从创意到上市的周期,以及如何满足更复杂、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其次,虚拟与实际的界限似被消除。其三,人工似乎将被机器智能取代。   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工业4.0”在中国也正方兴未艾。2013年9月11日,与西门子德国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EWA)相同的中国首家西门子数字化企业平台工厂(SEWC)在成都落成并投产,即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及研发基地。   这早已不是“工业4.0”在中国登陆的孤例。华晨宝马的沈阳铁西工厂也采用了全集成自动化生产,多款车型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极大优化了效益。在云南昆明,昆明钢铁公司引入了高炉炼钢炉集成驱动系统,以保证全自动的运行与安全监控。SAP也在中国与许许多多企业伙伴合作,开发出适用于“工业4.0”的IT软件系统。   不过,中国制造业更广泛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转型,还需要什么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工业业务领域总裁吴和乐博士认为,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可以实现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到生产执行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高效运行,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高的生产效率。   由此不难看出,对工业4.0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实现方式看,工业4.0是一个基于共识、各方分工协作的完整体系。工业4.0内涵丰富,包括技术革命、生产组织变革、标准体系建设、商业模式再造及价值链重构等。但从如何推动实现的角度看,工业4.0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共识、各方分工协作的完整体系。德国制造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对竞争力提高路径有同样的“话语体系”,政府部门、各类型企业及科研院所对自己在工业4.0中的定位、任务等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深知各方都是构建这个宏大产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工业4.0不是规划,也不仅仅是愿景展示,更是各方达成共识、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其借鉴意义在于,规划或方案等能否成功,更多取决于前期形成过程中是否最大限度地达成各方共识,找到适合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各方合作共赢平衡点。   其次,要正确认识工业4.0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工业4.0目前只能是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之一。工业4.0是德国针对自身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是解决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达到相当水平之后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问题。调研发现,在德国一些颇具竞争力的工厂,工业4.0的应用反而不多,其原因是工业4.0的前期投入很大,并且不是当下解决该工厂面临主要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德国企业目前具备的竞争力,绝不是来自于工业4.0,而是其长期以来稳步发展、持续创新改进的结果。工业4.0只是企业竞争力来源的一种,绝不是全部,也解决不了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等难点问题。因此,重要的是引导我国企业正视自身问题,脚踏实地,对确实需要引入工业4.0解决方案的企业可以鼓励,但同时支持企业不断寻找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更经济的转型升级方案,切忌借概念一哄而上。   再次,对“机器替代人”等类似提法应该慎重。业内专家分析,除德国劳动力市场偏紧、工会组织强大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会引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双方对企业转型升级问题的共识,而且短期内“机器替代人”在很多领域既不现实、也不经济。这个观点是有借鉴意义的,要牢固树立“人是最核心要素”这个观念,尽量减少和避免类似提法对广大劳动者队伍的负面影响。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中国制造2025”要实施的五大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同时,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同时注重发挥办公室协调沟通制造业各利益相关主体,形成共识、解决问题的平台功能。   二是强化“人才第一”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更重要位置,把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作为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创新的首要目标。   三是通过财政贴息、加速折旧、事后奖补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投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对涉及财政资金使用的技术改造相关支持政策,定期做政策回顾和评价,不断提高政策精准度。   四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与德国等在标准制定方面的沟通协作,鼓励支持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标准国际化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国际产能合作和对外援建中附带“中国标准”。
简要内容: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与BOT相比,狭义PPP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PPP是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PPP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而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定义编辑   PPP模式,也称PPP融资,或者PPP。   PPP模式   随着项目融资的发展,有一个词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或合营,又称公私协力)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流行,特别是在欧洲。该词最早由英国政府于1982年提出,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长期协议,授权私营商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本文拟对PPP的各种定义作一个综述,并论述它的理论基础。     狭义定义   从各国和国际组织对PPP的理解来看,PPP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狭义的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物有所值(ValueForMoney)原则。     广义定义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写,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制”,简言之指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虽然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已有很长历史,但PPP术语的出现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在此之前人们广为使用的术语是Concession、BOT、PFI等。PPP本身是一个意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加之意识形态的不同,要想使世界各国对PPP的确切内涵达成共识是非常困难的。德国学者NorbertPortz甚至认为"试图去总结PPP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固定的定义,并且也很难去考证这个含义模糊的英文单词的起源,PPP的确切含义要根据不同的案例来确定。     三大特征编辑     伙伴关系   PPP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是伙伴关系,这是PPP最为首要的问题。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给予授权、征收税费和收取罚款,这些事务的处理并不必然表明合作伙伴关系的真实存在和延续。比如,即使一个政府部门每天都从同一个餐饮企业订购三明治当午餐,也不能构成伙伴关系。PPP中私营部门与政府公共部门的伙伴关系与其他关系相比,独特之处就是项目目标一致。公共部门之所以和民营部门合作并形成伙伴关系,核心问题是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某个具体项目上,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多最好的产品或服务的供给。私营部门是以此目标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公共部门则是以此目标实现公共福利和利益的追求。形成伙伴关系,首先要落实到项目目标一致之上。但这还不够,为了能够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长久与发展,还需要伙伴之间相互为对方考虑问题,具备另外两个显著特征: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利益共享   需明确的是,PPP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并不是简单分享利润,还需要控制私营部门可能的高额利润,即不允许私营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超额利润。其主要原因是,任何PPP项目都是带有公益性的项目,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如果双方想从中分享利润,其实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允许提高价格,就可以使利润大幅度提高。不过,这样做必然会带来社会公众的不满,甚至还可能会引起社会混乱。既然形式上不能与私营部门分享利润,那么,如何与私营部门实际地共享利益呢?在此,共享利益除了指共享PPP的社会成果,还包括使作为参与者的私人部门、民营企业或机构取得相对平和、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利益共享显然是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如果没有利益共享,也不会有可持续的PPP类型的伙伴关系。     风险共担   伙伴关系作为与市场经济规则兼容的PPP机制,利益与风险也有对应性,风险分担是利益共享之外伙伴关系的另一个基础。如果没有风险分担,也不可能形成健康而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没有谁会喜欢风险。即使最具冒险精神的冒险家,其实也不会喜欢风险,而是会为了利益千方百计地避免风险。   在PPP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理分担风险的这一特征,是其区别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其他交易形式的显著标志。例如,政府采购过程,之所以还不能称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因为双方在此过程中是让自己尽可能小地承担风险。而在公私伙伴关系(PPP)中,公共部门却是尽可能大地承担自己有优势方面的伴生风险,而让对方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隧道、桥梁、干道建设项目的运营中,如果因一般时间内资金流量不够而导致私营部门达不到基本的预期收益,公共部门可以对其提供现金流量补贴,这种做法可以在“分担”框架下,有效控制私营部门因车流量不足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私营部门会按其相对优势承担较多的、甚至全部的具体管理职责,而这个领域,却正是政府管理层“官僚主义低效风险”的易发领域。由此,风险得以规避。   如果每种风险都能由最善于应对该风险的合作方承担,毫无疑问,整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成本就能最小化。PPP管理模式中,更多是要突破简单化的“融资模式”理解,上升到从管理模式创新的层面上理解和总结。     PPP模式分类编辑     融资性质   从广义的层面讲,公私合作(PPP)应用范围很广,从简单的,短期(有或没有投资需求)管理合同到长期合同,包括资金、规划、建设、营运、维修和资产剥离。PPP安排对需要高技能工人和大笔资金支出的大项目来说是有益的。它们对要求国家在法律上拥有服务大众的基础设施的国家来说很有用。公私合作关系资金模式是由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对拥有和维持资产负责的合作伙伴所决定。PPP广义范畴内的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建造、运营、移交(BOT)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被授权在特定的时间内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基础设施组件(和向用户收费),在期满后,转交给公共部门的合作伙伴。   (2)民间主动融资(PFI)   PFI是对BOT项目融资的优化,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由获得特许权的私营部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通常为30年左右)结束时将所经营的项目完好地、无债务地归还政府,而私营部门则从政府部门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的项目融资方式。   (3)建造、拥有、运营、移交(BOOT)   私营部门为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并负责建设、拥有和经营这些设施,待期限届满,民营机构将该设施及其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   (4)建设、移交、运营(BTO)   民营机构为设施融资并负责其建设,完工后即将设施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随后政府方再授予其经营该设施的长期合同。   (5)重构、运营、移交(ROT)   民营机构负责既有设施的运营管理以及扩建/改建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及其运营管理,期满将全部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6)设计建造(DB)   在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设计和制造基础设施,以满足公共部门合作伙伴的规范,往往是固定价格。私营部门合作伙伴承担所有风险。   (7)设计、建造、融资及经营(DB-FO)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设计,融资和构造一个新的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运行和维护它。当租约到期时,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将基础设施部件转交给公共部门的合作伙伴。   (8)建造、拥有、运营(BOO)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融资、建立、拥有并永久的经营基础设施部件。公共部门合作伙伴的限制,在协议上已声明,并持续的监管。   (9)购买、建造及营运(BBO)   一段时间内,公有资产在法律上转移给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建造、租赁、营运及移交(BLOT)   (10)只投资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通常是一个金融服务公司,投资建立基础设施,并向公共部门收取使用这些资金的利息。     非融资性质   (1)作业外包   政府或政府性公司通过签定外包合同方式,将某些作业性、辅助性工作委托给外部企业/个人承担和完成,以期达到集中资源和注意力于自己的核心事务的目的。一般由政府方给作业承担方付费   (2)运营与维护合同(O&M)   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根据合同,在特定的时间内,运营公有资产。公共合作伙伴保留资产的所有权。   (3)移交、运营、移交(TOT)   政府部门将拥有的设施的移交给民营机构运营,通常民营机构需要支付一笔转让款,期满后再将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方。     股权产权转让   政府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企业的部分产权/股权转让给民营机构,建立和形成多元投资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同时政府授予新合资公司特许权,许可其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特定业务     合资合作   政府方以企业的资产与民营机构(通常以现金方式出资)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负责原国有独资企业的经营。同样,政府将授予新合资公司特许权,许可其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经营特定业务。[2]      主要优点编辑     在于将市场机制引进了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不是所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可以商业化的,应该说大多数基础设施是不能商业化的。政府不能认为,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等于政府全部退出投资领域。在基础设施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将不得不继续向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资金。对政府来说,在PPP项目中的投入要小于传统方式的投入,两者之间的差值是政府采用PPP方式的收益。   (1)消除费用的超支。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在初始阶段私人企业与政府共同参与项目的识别、可行性研究、设施和融资等项目建设过程,保证了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缩短前期工作周期,使项目费用降低。PPP模式只有当项目已经完成并得到政府批准使用后,私营部门才能开始获得收益,因此PPP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工程造价,能够消除项目完工风险和资金风险。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PPP项目平均为政府部门节约17%的费用,并且建设工期都能按时完成。   (2)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3)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用私营部门来提供资产和服务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私营部门参与项目还能推动在项目设计、施工、设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办事效率,传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经验。   (4)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使项目参与各方整合组成战略联盟,对协调各方不同的利益目标起关键作用。   (6)风险分配合理。与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7)应用范围广泛,该模式突破了引入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组织机构的多种限制,可适用于城市供热等各类市政公用事业及道路、铁路、机场、医院、学校等。     主要内涵编辑   第一,PPP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   第二,PPP融资模式可以使民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中,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这也正是现行项目融资模式所欠缺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的合作,双方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PPP方式的操作规则使民营企业参与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确认、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中来,这不仅降低了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且能将民营企业在投资建设中更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引入项目中来,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项目建设与运行的控制,从而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投资的风险,较好地保障国家与民营企业各方的利益。这对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项目运作成本甚至资产负债率都有值得肯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私营部门的投资目标是寻求既能够还贷又有投资回报的项目,无利可图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吸引不到民营资本的投入的。而采取PPP模式,政府可以给予私人投资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给予民营企业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等。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可提高民营资本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积极性。   第四,PPP模式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在PPP模式下,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由民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有可能增加项目的资本金数量,进而降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且不但能节省政府的投资,还可以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民营企业,从而减轻政府的风险。同时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2016-07-26 10:17:10
简要内容:现有规范PPP的一些法规还较为分散,针对性不强,且无法全面涵盖PPP的有关问题,更没有形成完善的顶层设计和规范。只有用完善的法律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利益,PPP项目才能够顺利推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才能得到保障   日前,我国经济交出了半年成绩单,民间投资依然不能乐观。而今年以来,我国也采取多种措施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资回报相对稳定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有望成为吸引民间投资的主流。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并明确“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这份文件还提出,完善与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各方权益,维护竞争公平有序、要素合理流动的投融资市场环境。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立法进程。   PPP在我国算是比较新的事物,在各地实践中已展现出较强活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政策衔接配套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一些地方操作不规范,等等。随着PPP项目向纵深发展,尤其到了后续移交或回购阶段,或许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凸显出来。而要想规范并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还要依靠完善的立法与政策。虽然现有的合同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能规范PPP涉及的一些法律关系,但这些法律法规较为分散,针对性不强,且无法全面涵盖PPP的有关问题,更是没有形成完善的顶层设计和规范。   PPP项目特许期长,一般有10至30年,期间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各方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少地方推广PPP“叫好不叫座”、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也与此相关,导致各方对合作信心不足。况且,从各地实践来看,PPP项目也已经遇到一些法律难题。比如,特许经营权的授予方式与现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制度存在矛盾,资产、经营权转让价格的确定与国有产权转让制度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立法来化解。此外,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权责利分配也有待法律明确,以此增强预期、减少不确定性,使各方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展开合作。   因此,只有用完善的法律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利益,PPP项目才能够顺利推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才能得到保障。值得注意的是,PPP涉及多个方面、多种性质的法律关系,立法难度不小,需要秉持科学严谨、全面规范的原则。在我国,PPP项目的很多做法还没有定型,如何规范、有效运行还需进一步探索。同时,PPP涉及的财政风险和债务管理、用地招拍挂、物有所值评价、社会资本退出、会计税收、信息披露等,还需要对现有法律、政策进行梳理,处理有关冲突规定,建立新的规则体系。   当然,虽然目前立法上还不完善,但不意味着各地推行PPP可以忽视规范运作。相反,各地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切实遵守现行相关法律及政策,加强规范和监管。   总之,PPP的进一步发展呼唤良好的顶层设计和法律环境。相关部门应合力推动PPP立法进程,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以更好的法治环境更大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使PPP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简要内容: 传统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      辐射型     仓库位于许多用户的一个居中位置,产品由此中心向各个方向用户运送,形如辐射状。适用于用户相对集中的经济区域,而辐射面所达用户只起吸引作用,或者适用于仓库是主干运输线路中的一个转运站时的情况。这种仓库深入用户的中心,但是辐射服务距离受物流中心等级和交通情况影响。     吸引型     仓库位于许多货主的某一居中位置,货物从各个产地向此中心运送。这种仓库大多属于集货中心,一般受大企业内部控制。     聚集型     类似于吸收型仓库,但处于中心位置的不是仓库,而是一个生产企业聚集的经济区域,四周分散的是仓库。适用于经济区域中生产企业比较密集,不可能设置若干仓库的情况。一般为大型单元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因一些共性聚集在一起。     扇型     指产品从仓库向一个方向运送,形成一个辐射形状。辐射方向与干线上的运输运动方向一致。适宜于在运输主干线上仓库距离较近,下一个仓库的上方向区域,恰好是上一仓库合理运送区域时。这种仓库主要受一些自然条件货交通影响造成的。     传统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       复合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     复合类仓储空间主要是指以上传统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的组合。根据园区特征与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组合,因地制宜,贴近园区个性化需求。其复合类型有辐射+聚集,扇形+聚集等形成的各种集中式、分散式、带式、环式、双中心式、多中心网格式等结构。   复合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     复合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园仓储空间布局模式,大仓库满足园区产业需求,小仓库深入每个细分产业和企业内部需求,个性化满足企业的需求,二级调蓄,实现价值最大化。复合类仓储空间布局模式能够扮演了“工业保姆”角色,不光提供仓储、中转物流服务,还提供了内陆口岸、货运代理、零担货运、信息管理、生活服务功能,完善了生产性服务配套,实现二三产联动与智能化,提升园区的品质与形象,为未来供应链金融奠定基础。
简要内容:首先是选址,分析区域市场环境和所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先确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资源的配套,二级、三级的配套企业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进来,了解企业需求和园区的产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其次是定位,任何一个园区本身的定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先要移植外部强势资源,培育内部特色优势,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形成园区本身特有的优势。 在具体定位的时候,要考虑市场的导向、资源的整合、创新的能力。比如从定位的角度可以判断是制造型的园区、物流园区,还是研发型园区、商务型园区。   第三是客户,要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一般情况下,对客户的分析要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对现有园区企业和潜在客户进行分析;一个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包括对区域本身的主导产业分析,跟踪二级配套企业、关联企业的投资动向。另外要确立以商招商概念,对专业市场进行分析,考虑把市场和制造融合在一起,形成前店后厂的园区模式。   第四是造势,通过挖掘潜在优势,创造市场,促进发展。首先确定园区营销的推广理念,搭建公关平台(政府沟通平台、中介商务平台、客户交流平台),创新传播渠道(网络、行业、户外、展会论坛)。要结合城市资源、城市特点,考虑产业经济和园区发展的和谐共赢。让客户意识到园区不仅仅提供厂房,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全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超值服务。   第五是产业招商。招商的核心是招商渠道的建设,可分为国内投资企业、国内异地企业、同区域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等各种方式把真正需要的企业招进来。以一个汽车产业链为例分析,一个整车的组装厂家涉及的产业链企业比较多,要把各个配套行业层层分解,找到适合园区发展和需要的零部件企业。     最后关键因素是服务。要想成功的运营工业地产,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一是对政府和开发区服务,政府和开发区最需要的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产业集群,产生税收。另外要为客户提供价值。客户有区域的价值需求,只要来园区就享受低成本、优惠政策等便利。更重要是通过园区的管理,提供上下游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园区独特的企业文化。
 816 条信息 分 82 页  第2页 最前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
推荐信息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代理机构 | 地产资讯 | 友情链接
在线服务QQ:3423611493

客服电话:15620767917 18622791286
天津厂房网©版权所有 咨询信箱:3423611493@qq.com
本网归长城互联(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有